欢迎光临张希研究组, Go to English Version
首页
组内新闻  
 2021年
2021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20年
2020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9年
2019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8年
2018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8年12月,我组徐江飞助理研究员荣获201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祝贺徐江飞老师!
2018年11月,我组徐江飞助理研究员入选中国化学会2018-2020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祝贺徐江飞老师!
2018年4月,我组徐江飞助理研究员荣获2017年度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表彰。祝贺徐江飞老师!
 2017年
2017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7年6月28日,我组11名师生组成“Xi Group”队,参加了2017年度清华大学毕业长跑。炎炎盛夏,在运动的快乐中,在青春的气氛里,我们向组内的毕业生致以深深的祝福:祝愿宋桥、袁斌、康岳桐三位同学毕业快乐,未来前程似锦!
2017年6月11日,我组与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培教授研究组相约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在清华大学东区篮球场顺利举行,双方各遣主力进行较量。最终,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我组虽坐拥主场之利,但依然惜败于强敌。尽管结果略有遗憾,但相比于多年前的明显进步,让大家看到了我组篮球运动的希望。赛后,两组师生进行了聚餐,友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016年
2016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5年
2015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4年10月,德国美因茨大学博士生EI Mard Hicham来到我组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期间,他与姬少博合作进行了双硒键动态化学方面的研究。2015年4月3日,全组学生为Hicham举行了温馨而欢乐的送别会,大家将精心准备的礼物赠予Hicham留念,在畅谈和合影中依依惜别。

2015年1月21日,是我组张希老师的生日,全组同学订做了一份生日蛋糕,共同为张老师庆祝。张老师在歌声和烛光中,与大家分享美味,畅谈生活。我们衷心地祝愿张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工作顺意轻松,生活愉快幸福!

 2014年
2014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4年12月5日,我组博士后吴光鹭顺利出站,全组师生共同为他饯行。浅饮杯酒,笑谈往昔,依依话别。我们衷心祝愿吴光鹭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宽广,更加顺畅!
2014年10月,我组博士生曹玮、黄泽寰、姬少博三位同学,凭借一年以来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全组同学进行了聚餐,共同为他们庆祝。期待着我组师生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做出更为精彩的研究成果!
2014年8月,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期间,我组的吴光鹭博士和博士生黄泽寰通过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并获得了大会的优秀墙报奖。
2014年8月,我组刘凯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新颖拓扑结构的超两亲分子的构筑与功能》,经本人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定等环节,最终荣获2014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2014年6月,我组许华平副教授凭借多年来在含硒高分子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荣获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祝愿许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硒化学和高分子化学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014年6月,我组博士生刘凯凭借其攻读博士期间出色的研究工作,经过层层选拨,荣获2014年度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在清华,每年荣获该项荣誉的研究生仅有10名,本年度自然科学类的获奖者更是仅有2名,这是对刘凯同学学术成绩的极大肯定,希望他再接再厉,做出更加有品位的科研工作。
2014年6月4日至7日,我组博士生曹玮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6届国际高分子化学学术会议,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并获得了大会的优秀墙报奖。
2014年5月19日,我组许华平老师喜得贵子,取名为许怀墨,既有不忘江淮故乡之意,又蕴含了对爱子的无限期许。我们衷心地祝愿怀墨健康、茁壮地成长,也祝福许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展宏图。
2014年4月27日,时值清华大学103周年校庆,我组的许多毕业生纷纷返校,并与许华平老师、博士后杨辉组成联队,与组内的在读学生联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对抗赛。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100篇学位论文为201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组毕业生王朝的学位论文《超两亲分子的可控自组装与解组装》入选其中。

2014年1月17日,全组师生依照往年惯例进行了年度总结,之后组织进行了新年聚餐,为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拉开帷幕。

 2013年
2013年度我组同学所获奖项。
2013年11月,我组硕士生徐俊同学,荣获2013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
2013年11月5日,是我组许华平老师35周岁的生日,全组同学许老师庆祝,并衷心地祝愿许老师:在未来的一年中,新婚幸福,工作顺心,学术上更增建树!
2013年4月,德国美因茨大学的博士生Myriam Meineck来到我组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期间,她与曹玮合作进行了含硒高分子及其生物医用方面的研究。
2013年9月,我组博士生刘凯、曹玮和硕士生徐俊三位同学,凭借一年以来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2013年度国家奖学金。
 2012年
我组同学2012年度获得的重要奖项。
2012年10月13日至14日,全组师生赴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度假,期间学习了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2012年10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博士后Antonia Felicitas Brömmel和博士生Owen Alexander Bell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交流学习。期间,他们与王广通、刘凯合作进行了基于寡聚苯胺的超两亲分子的研究。

2012年1月4日,全组师生按照往年惯例进行了年度总结,之后组织了年终聚餐及K歌等活动。

 2011年

我组同学2011年度获得的重要奖项如下:王朝同学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和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称号,刘一流同学获得博士新生奖学金,刘凯同学获得Bruker Nano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邢义波同学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徐俊同学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生”称号。

2011年7月3日至4日,全组师生赴顺义区意大利农场出游。期间,大家通过水果采摘活动收获了美食与喜悦,同时还进行了足球、桌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2011年6月至9月,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博士生Hans Kelgtermans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三月的交流学习。期间,Hans与刘一流合作进行了卟啉衍生物合成及其组装方面的研究。

2011年5月至8月,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博士生Eric Hill和本科生Taylor Canady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三月的交流学习。期间,Eric与韩朋合作进行了可见光响应型组装体的研究,Taylor与刘凯合作进行了pH响应型超两亲分子的研究。

2011年1月15日至16日,全组师生在进行年度总结之后赴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度假,期间学习了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2010年
2010年5月8日,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交换博士生Peter在工作之余,为全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巧克力的趣味报告。
2010年4月23日 我组两名博士后马宁、陈晓欣顺利完成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两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0年1月起,为了鼓励组内同学的实验积极性,在许华平老师的建议下,组内开展“每月一图”活动。每个同学从自己本月实验结果中选择比较满意的做成图片,由全组同学投票选出“每月一图”。
2010年2月-3月,印度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Ashok Zachariah Samuel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学习。
2010年1月-3月,荷兰屯特大学的博士生Alberto Gomez-Casado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左右的研究工作。
2010年1月15日,全组师生按照往年惯例,在进行了年度总结之后附京郊集体出游,出游期间组织了篮球、羽毛球、保龄球等丰富的体育活动。
 2009年
2009年8月23日至9月30日,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硕士生Nina Winkler来我组访问交流并在组内工作1个月,她和高见同学一起从事高分子相分离微成模方面的研究。
2009年7月24日,曾光洪同学作为“清华大学十佳校园歌手”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
2009年7月3日,组内全体师生参加了由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所组织的师生联谊活动,全体师生于晚间共进自助晚餐。
2009年5月22-24日,组内全体老师同学赴延庆县八达岭地区郊游。在游玩期间,大家游览了龙庆峡等景观,并在张老师家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自助晚宴。
2009年4月29日,由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博士生Jan Gauczinski来我组访问交流,他将在组内工作3个月,和刘志华同学一起从事多层膜表面分子印迹方面的研究。
刘赞同学2006年8月加入我们组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从事多层膜表面分子印迹方面的工作。2008年7月他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化工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结合自己在MIT化工系两个多月以来的亲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MIT科研及教学方面的一些特点,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
200914日,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来我组交流的博士生Ngo Huynh Thien在完成4个月交流工作后返回比利时。在我组期间,他与陈森林、王亚培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完成了一些功能性卟啉合成方面的工作。
 2008年
2008129日至1213日,我组2007级硕士生王朝同学赴日本参加在冈崎举办的亚洲分子学校。
2008121日至1211日,我组2006级直博生万鹏博、2007级硕士生吴光鹭赴安徽合肥参加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高分子研究中的理论和常见的实验方法”讲习班,在紧凑充实的十天学习中对多项高分子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08年10月11日,我组刘方同学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犹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他将在David Grainger教授的研究组中工作20个月,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功能修饰。
2008年9月30日,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生Ngo Huynh Thien,来我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学术交流,作为一名有机合成方向的博士生,他将在我们实验室从事刺激响应性功能卟啉分子的合成。
2008年9月22日,完成了6个月的学术访问与交流后,来自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研究生Christian Moers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在我组交流期间,他和王亚培同学一起进行了光响应性的自组装多层膜方向的研究。
 
组内成员
研究方向
发表论文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