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
 |
2020年12月11日至13日,徐江飞副研究员和孙鹏博士、秦博博士等三人参加了在浙江宁波举办的首届可逆交联高分子学术论坛。与会期间,徐江飞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可循环交联超分子聚脲”的邀请报告。秦博博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其在可循环再生的交联超分子聚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荣获最佳墙报奖。 |
 |
2020年10月9日至12日,徐江飞副研究员和袁斌博士、唐博涵同学、尹子鹤同学等四人参加了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光功能材料青年学者讨论会。与会期间,徐江飞博士做了题为“超分子自由基近红外染料”的邀请报告。袁斌博士做了题为“自降解的超分子光敏剂:高效安全的光动力学治疗”的口头报告。唐博涵同学、尹子鹤同学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在超分子自由基近红外染料和光供能的耗散超分子聚合方面的研究工作。唐博涵同学荣获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最佳墙报奖。 |
 |
2020年6月20日,通过线上视频答辩的方式,我组博士后袁斌顺利通过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袁斌博士在博士后期间在基于氟硼吡咯衍生物的新型光动力学治疗策略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同袁斌博士就研究前景和未来计划展开了讨论。祝贺袁斌博士,并祝愿他在未来工作生活一切顺利! |
 |
2020年5月16日,我组博士生汤孝妍、杨昱翀和秦博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汤孝妍同学在基于葫芦脲的超分子催化方面,杨昱翀同学在抗菌超分子材料方面,以及秦博同学在基于四重氢键的超分子聚合物方面分别做出了精彩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本次博士论文答辩会采取了现场答辩和线上视频答辩相结合的形式。除现场参与的师生外,部分师生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远程出席答辩会或进行答辩。祝贺汤孝妍、杨昱翀、秦博三位同学,并祝愿他们未来科研事业再创佳绩,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
2019年 |
 |
2019年11月25日,南京大学郑鹏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金属蛋白的单分子力谱研究”的报告。 |
 |
2019年10月16日至19日,张希教授和徐江飞博士,以及多名博士后和博士生参加了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1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张希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在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分别致辞,并受邀在高分子教育分会做了题为“邮票中的化学”的报告。徐江飞博士在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分会做了题为“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的邀请报告。王华博士在生物医用高分子分会做了题为“超分子多肽:化疗药物输送平台”的口头报告,各博士生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其中汤孝妍同学荣获最佳墙报奖,尹子鹤同学荣获CCS Chemistry最佳墙报奖。 |
 |
2019年9月9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Thomas Hermans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Dissipative Supramolecular Systems and Materials”的报告。 |
 |
2019年6月23日,我组博士后常银成和康岳桐顺利通过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常银成博士在博士后期间在基于电荷反转两亲分子的破膜抗癌体系方面的工作,以及康岳桐博士在博士后期间在基于葫芦[8]脲和类杂芪染料的超分子催化聚合方面的工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同两位博士就研究前景和未来计划展开了讨论。衷心祝愿常银成博士和康岳桐博士未来的人生更加精彩,取得更瞩目的学术成果! |
 |
2019年6月2日至7日,我组杨昱翀同学和唐博涵同学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功能π电子体系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π-Electron Systems)。与会期间,两位同学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杨昱翀的墙报主题为超分子稳定的自由基光热杀菌,唐博涵的墙报主题为超分子活化的自由基阳离子。 |
 |
2019年6月2日,我组博士生陈凌卉和曾令达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陈凌卉同学在高效光动力学杀菌方面,曾令达同学在电荷反转体系的构筑和功能方面做出了精彩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答辩委员会主席王梅祥教授还特别回忆起与曾令达同学的合作中的趣事。答辩的最后,两位同学对导师,对合作者,对亲人与同窗、好友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祝贺陈凌卉、曾令达两位同学,并祝愿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顺利,幸福美满! |
 |
2019年5月19日至24日,徐江飞博士和袁斌博士、张帅同学、尹子鹤同学等四人参加了在瑞士莱迪亚布勒雷(Les Diablerets)举办的自组装和超分子化学戈登会议(Self-Assembly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与会期间,徐江飞老师和袁斌博士、张帅同学、尹子鹤同学分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他们的墙报主题分别为超分子界面聚合、光动力疗法抗癌、耗散超分子聚合和超分子乳液界面聚合。 |
 |
2019年5月10日,我组与吉林大学孙俊奇教授课题组、张文科教授课题组、邹勃教授课题组和王力彦教授课题组的联合组会在吉林大学无机-超分子楼一楼圆形报告厅顺利举行。我组张希教授和徐江飞博士以及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和本科生赴吉林大学参加本次联合组会。张文科教授作欢迎致辞。我组秦博、汤孝妍和杨昱翀同学,以及来自吉林大学的李思衡、马志伟和李占东同学分别报告了各自精彩的研究工作。张希教授和王力彦教授分别进行了总结。张希教授表示,联合组会促进了大家的交流合作,未来将继续举办。 |
 |
2019年4月22日至26日,我组常银成博士和吴晗同学参加了在美国菲尼克斯举办的2019 MRS春季会议。与会期间,两位同学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常银成的墙报主题为电荷反转表面活性剂抗癌,吴晗的墙报主题是聚合物超分子化疗。 |
2018年 |
 |
2018年12月19日,美国德州农机大学Karen Wooley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Expanding the Scopes of Synthetic Organic and Polymer Chemistries: Utilization of the Inherent Stere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Diversities of Natural Products to Produce Functional Polymer Materials Designed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 and Sustainability”的报告。 |
 |
2018年11月30日,韩国梨花女子大学Juyoung Yoon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Recent Progress on Activatable Photosensitizers and Fluorescent Probes”的报告。 |
 |
2018年11月21日,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Takashi Nakanishi(中西尚志)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Development of Solvent-free 'Liquid' Chromophores via Alkyl-π Engineering”的报告。 |
 |
2018年11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Reticular Chemistry”的报告。 |
 |
2018年10月17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Itamar Willner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mart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报告。 |
 |
2018年10月15日,印度科技学院S. Ramakrishnan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Immiscibility-Driven Folding of Synthetic Polymers: Accessing sub-10 nm Scale Microphase Separation”的报告。 |
 |
2018年8月29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Jan H. van Esch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做了题为“Fuel-Driven Active Materials”的报告。 |
 |
2018年7月13日,我组博士后陈浩顺利通过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其博士后期间的基于官能化葫芦脲构筑功能超分子聚合物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的前景和未来计划展开了讨论。衷心祝愿陈浩博士未来一切顺利,取得更多的成果! |
 |
2018年5月29日,加拿大拉瓦尔大学Christian Salesse教授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做了题为“Photochemistry of vision”的报告。 |
 |
2018年5月25日,我组博士生黄泽寰和焦阳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黄泽寰同学在葫芦脲的主客体化学方面,焦阳同学在超分子自由基方面做出了深入而出色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期间,张希老师讲述起多年前与黄泽寰同学之间的趣事,也对焦阳同学斐然的文采表达了格外的欣赏。回忆之中的点点滴滴,温馨而感人。在答辩的最后,两位同学对导师,对合作者,对亲人与同窗、好友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祝愿他们在未来一切顺利,生活幸福,人生更精彩! |
 |
2018年5月5日至8日,张希教授和徐江飞博士以及组内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与会期间,张希老师在开幕式上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致辞,并在Chemistry-An Innovation Forum论坛中做了题为“超分子化疗”的报告。徐江飞老师在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做了题为“超分子界面聚合”的邀请报告。多名博士后与博士生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在超分子聚合、超分子自由基、超分子化疗和超分子抗菌等研究领域的工作,其中焦阳同学和杨昱翀同学荣获优秀墙报奖。 |
 |
2018年4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刘心元教授来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做了题为“自由基参与的不对称反应的研究”的报告。 |
2017年 |
 |
2017年12月10日至14日,张希教授和徐江飞博士以及组内全体同学参加了在中国厦门召开的第15届环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张希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与会期间,徐江飞博士做了题为“可控超分子聚合:从溶液到界面”的邀请报告。陈浩、康岳桐、黄泽寰和秦博四位同学分别通过墙报展示了工作,其中黄泽寰同学荣获ACS Omega最佳墙报奖。会议期间,张希教授作为理事会主席主持召开了环太平洋高分子理事会议。会议选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胡晓教授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主席。第16届环太平洋地区高分子大会定于2019年12月8日至12日在新加坡召开,依照惯例,由新任理事会主席胡晓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
 |
2017年12月9日,清华高分子研讨会(Tsinghua Polymer Symposium)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涌泉”报告厅隆重举行。Stephen Z. D. Cheng、David Haddleton、Francoise Winnik、Mitsuo Sawamoto、Timothy P. Lodge及Krzysztof Matyjaszewski等六位来自全球各个机构的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与我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我组张希教授主持了会议并致开幕词。6位来访的教授和4位来自清华大学化学系的老师受会议邀请做了报告,内容涵盖了高分子拓扑工程、高分子组装、高分子合成方法、界面科学、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高分子、超分子聚合物等主题,充分展现出了当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Stephen Z. D. Cheng教授致闭幕词,对本次会议做了精辟的总结。我组徐江飞老师做了题为“超分子界面聚合”的精彩报告。全组同学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志愿服务。 |
 |
2017年10月16日,清华-美国双边高分子会议(Tsinghua-US Polymer Symposium)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涌泉”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化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委员会代表Christopher L. Soles和Qinghuang Lin等远道而来,与我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由化学系许华平教授组织,共邀请了13位学者进行报告,内容涵盖了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组装、高分子理论与模拟、生物医用高分子、功能高分子、超分子聚合物等主题,充分展现出了当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组张希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并致闭幕词,徐江飞老师做了关于“可控超分子聚合”的精彩报告。全组同学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志愿服务。 |
 |
2017年9月16日,“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多层次功能组装体构筑与动态调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结题验收会顺利举行。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希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973合作团队成员研究组,对立项以来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受邀的专家评委对项目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部分研究内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终,经过深入的讨论,项目团队对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提炼。 |
 |
2017年8月28日,第三届清华-布里斯托双边研讨会在化学馆301涌泉报告厅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Frontiers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我组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担任会议第一阶段主席,博士生黄泽寰进行了题为“Supramolecular Chemotherapy: Decreased Cytotoxicity and Enhanced Activity of Antitumor Drugs by Host-Guest Chemistry”的报告。徐江飞老师与全组学生组织和参加了此次会议。 |
 |
2017年7月2日至6日,张希教授、徐江飞博士与博士生黄泽寰、焦阳、曾令达、陈凌卉、秦博、杨昱翀等组内成员参加了在英国剑桥举行的第12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学术会议。与会期间,张希教授做了关于“超分子自由基”的大会报告,徐江飞博士与各位参会的博士生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在超分子自由基、超分子化疗、超分子聚合、超两亲分子等研究领域的工作。会议归来后,大家分享了各自的会议体验与心得。 |
 |
2017年5月27日,我组三位博士生袁斌、宋桥、康岳桐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三位同学分别在有机功能薄膜、超分子聚合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做出了深入而出色的研究工作,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九年清华园,弹指之间;五年博士路,苦中有甜。在答辩的最后,三位同学深情回顾了自己的求学时光,衷心地感谢导师,感谢同窗与朋友,感谢在合适的时间遇见的那个合适的人。岁月如歌,歌行千里,祝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更加精彩、幸福! |
 |
2017年3月27日,南京工业大学霍峰蔚教授回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关于“并行扫描光学显微技术(PSOM)”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霍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PSOM的原理和优势。相比于传统的AFM,PSOM可以同时操作大量探针,并实时记录每一根探针的运动信息,因而有望快速高效地大面积获取纳米结构的表面性质。从想法到实践,PSOM的开发过程并不容易,但可以想见,成像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将为纳米结构观测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观的助力。 |
 |
2017年3月27日,美国西北大学黄嘉兴博士回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Curious Minds and Materials Discoveries”的报告。在报告中,黄老师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如何从熟悉的生活细节,如纸团、光碟乃至铅笔等元素中发散思维,为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思路,并解决材料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创新想法从何而来”,在生活与科学研究的边界处,细心探寻,必有所得。 |
 |
2017年3月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明锋博士回到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做了题为“Bioinspired multifunctional polymers: Emerging synthesi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的报告。 |
 |
2017年2月23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Nicolas Giuseppone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Triarylamine-based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Structures, Dynamics, Functions”的报告。 |
 |
2017年1月8日,京津高分子学术沙龙第十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化学馆301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京津两地高校和研究所的一百余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清华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许华平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和浙江大学谢涛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新材料”和“热适性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特邀报告。我组徐江飞老师参与组织会议,并做了题为“光控超分子聚合”的工作报告。部分同学参加了会议,聆听报告过后收获颇丰。 |
2016年 |
 |
2016年12月10日,我组博士生房若辰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答辩的最后,房若辰同学真诚地感谢了师长和同窗们的关心与陪伴,并深情回忆起自己五年来在组内度过的多彩时光。遥想每一次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每一次与伙伴们探讨未知,所有进步和成长的点滴,历历在目。而今伴随着毕业,梦想再度启程。 |
 |
2016年10月27日,青岛科技大学李志波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关于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的报告。作为该领域的专家,李志波教授从基本原理、实验技术、研究实例分析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详尽介绍了Cryo-TEM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 |
 |
2016年10月26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王朝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elf-Healing Polymers for Electronics, Energy Storage and Actuators”的精彩报告。通过几个典型的工作,王朝博士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构筑自修复材料,如何将自修复的性质运用到电子皮肤、锂离子电池和人工肌肉等领域,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推动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报告深入浅出,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很注重趣味性。同学们对报告的内容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思考,争相提问,精彩的学术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
 |
张希教授获得2016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16年10月21日,我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树研究组的联合组会在化学馆301报告厅顺利举行。张希教授和王树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先后强调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勉励大家认真聆听报告,踊跃提问,寻找共同感兴趣的方向或问题,抓住合作的契机。接下来,我组宋桥、黄泽寰、焦阳同学,王教授组的白昊天、孙含、周凌云同学,各自分享了最近的研究进展与成果。报告主题广泛,涵盖了超分子化学、超分子材料、生物传感与检测、抗菌抗癌药物等许多方面。在报告过程中,与会同学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新的研究思路。 |
 |
2016年10月19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吕正荣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7会议室做了关于磁共振生物成像和高效抗癌药物体系的精彩报告。吕教授将化学与生命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从重要的问题入手,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取得了癌症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
 |
2016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全研究员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210会议室做了关于聚合物分子流变学的精彩报告。基于对离聚物流变学的研究,陈全研究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高分子宏观流变性质与微观链缠结之间的关系,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流变学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模拟方法。同学们在聆听报告过后,收获颇丰。 |
 |
2016年9月27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Christoph A. Schalley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Gels: From Superhydrophobic and Slippery Surfaces to Directional Transport”的报告。 |
 |
2016年9月23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Miguel A. Garcia-Garibay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Amphidynamic Materials and Molecular Machines Supramolecular and Extended Architectures”的报告。 |
 |
张希教授当选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 |
 |
2016年7月1日至4日,张希教授、徐江飞博士与博士生房若辰、康岳桐、袁斌、黄泽寰、刘晓光、陈凌卉、曾令达、汤孝妍、秦博、杨昱翀及本科生白赟昊等组内成员参加了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与会期间,张希教授做了关于“超分子自由基”的邀请报告,徐江飞博士与多名博士生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在超分子聚合、超两亲分子、交替沉积组装等研究领域的工作,其中黄泽寰同学荣获优秀墙报奖。 |
 |
2016年6月23日,我组博士后徐江飞顺利通过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其博士后期间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研究的前景和未来计划展开了热烈讨论。出站不离组,徐江飞博士将继续留在Xi Group工作。我们衷心祝愿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在可控和功能超分子聚合领域做出更精彩的成果,迎来学术生涯里新的璀璨! |
 |
2016年6月15日,美国加州大学Santa Barbara分校的张立明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以“Oxidative Gold Catalysis: A “Golden” Strategy to Structural Complexity”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金催化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
 |
2016年6月14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Silk Electronic Road: Adding Autonomy to An Ancient Material”的报告。陈晓东教授以“丝绸电子之路”的新奇概念,诠释了利用蚕丝构筑电子器件的思路和方法,并向大家展示了这种新型器件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方面的诱人前景。 |
 |
2016年5月25日,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构筑”的报告。在报告中,于吉红教授围绕着分子筛材料的可控合成,全面展现了她多年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富有启发意义。此外,于教授还结合具体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科研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其从容优雅的气质,娓娓道来的讲述,给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2016年5月24日,我组博士生徐俊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期间,张希老师回忆并讲述起徐俊同学五年科研路的峥嵘历程,多少次灵光乍现,多少次愈挫愈勇,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助力他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在答辩的最后,徐俊同学诚挚地感谢了每一位师长和同窗的关心,肺腑之言,令人动容。 |
 |
2016年5月13日,德国马普研究所高分子所Hans-Jürgen Butt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Design Principles of Super Liquid-Repellent Surfaces”的报告。 |
 |
2016年5月11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David A. Fulton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tructurally-Adaptive Polymers with Dynamic Covalent Chemistry”的报告。 |
 |
2016年4月7日,印度尼赫鲁先进科学研究中心Subi Jocab George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Control over Growth of Supramolecular Stacks”的报告。 |
 |
2016年3月24日,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Antimicrobial Nylon-3 as Synthetic Mimics of Host Defense Peptide”的报告。 |
 |
2016年3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周永丰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超支化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独特性”的报告。 |
 |
2016年3月11日,浙江大学高超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石墨烯宏观组装材料”的报告。 |
2015年 |
 |
2015年12月15日至20日,张希教授和博士生黄泽寰、陈凌卉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的2015年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峰会。与会期间,张希教授做了关于“基于分子自分类识别的可控超分子聚合方面的运用”和“超两亲分子:从分子构筑到功能”的分会报告。两位博士生分别以墙报形式展示了各自在超分子聚合方面取得的工作进展。 |
 |
2015年12月9日至13日,张希教授和博士生黄泽寰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可爱岛举行的第14届环太平洋高分子会议。张希教授应邀做了关于“可控超分子聚合”的大会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环太平洋高分子联合会的理事会议,张希教授当选为新一任环太平洋高分子联合会主席,并致会议的闭幕词。 |
 |
2015年11月19日,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Rint Sijbesma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理科楼B315会议室做了题为“Mechanofunctional polymers: Luminescent probes & Catalytic triggers”的精彩报告。 |
 |
2015年11月7日,我组与我系许华平教授研究组、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培教授研究组的联合组会顺利举行。张希教授以“青蒿素发现背后的故事”为题,为全体同学生动地剖析了这一重要的医学成就,并与我们分享了关于中药开发、创新性科研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焦阳、王震、贺泳霖、陈凌卉和张馨月同学,分别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了精彩的介绍。在报告过程中,与会同学踊跃发问,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新的研究思路。 |
 |
2015年10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的孙克宁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及特种电池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的报告。 |
 |
2015年9月6日至9日,张希教授和徐江飞博士、博士生康岳桐、宋桥、黄泽寰、焦阳、刘晓光、陈凌卉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第4届国际超分子系统研讨会。张希教授做了关于“可控超分子聚合”的大会报告,各位同学也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工作。 |
 |
2015年9月4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Rafal Klajn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Dynamically Self-assembling Nanoflasks”的报告。 |
 |
2015年8月26日,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张善举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210会议室做了题为“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Conjugated Molecules”的报告。 |
 |
2015年7月28 - 29日,由清华大学化学系举办的林斯托夫研讨会(Helmut Ringsdorf Symposium)在化学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旨在纪念德国美茵兹大学林斯托夫教授在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感谢他为促进中德间科研和教育合作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借此机会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科学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
2015年6月28日至7月2日,我组徐江飞博士与博士生康岳桐、焦阳参加了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办的第10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学术会议,并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
 |
2015年6月24日,美国普渡大学梅建国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From Silicon to Carbo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for Emerging Electronic Applications”的报告。 |
 |
2015年6月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kin-inspired Electronics from Organic and Carbon Nanomaterials”的报告。此次学术报告座无虚席,盛况空前,鲍哲楠教授优雅的气质和精彩的演讲,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2015年6月4日,我组三位博士生任慧峰、王广通、谭欣欣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
 |
2015年6月3日,苏州大学迟力峰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关于“表面在位化学”的精彩报告。 |
 |
2015年5月15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Krzysztof Matyjaszewski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Macromolecular Engineering by Taming Free Radicals”的报告。 |
 |
2015年5月13日,加拿大谢布鲁克大学赵越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Control of 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s by New Methods and Materials Design”的报告。 |
 |
2015年5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如何测绘高分子溶液相图:微流体和光散射的联姻”的报告。 |
 |
2015年4月22日,我组博士后杨柳林顺利完成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其博士后期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
2015年4月15日至17日,我组博士生谭欣欣、袁斌参加了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举行的TRR61第七次国际研讨会,并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
 |
2015年3月22日至26日,张希教授与博士生房若辰、宋桥、袁斌参加了在美国丹佛市举办的美国化学会第249届学术年会。张希教授应邀做了关于“可控超分子聚合”的邀请报告。房若辰、宋桥和袁斌同学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5年1月20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王文新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 of Multivinyl Monomers”的报告。 |
2014年 |
 |
2014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陈学思研究员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聚氨基酸载体纳米抗癌药物的制备与评价”的报告,我组同学认真聆听了报告,并积极与陈老师讨论抗癌药物设计方面的问题,从中获益良多。 |
 |
2014年12月18日,荷兰特温特大学Pascal Jonkheijm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Molecularly Engineering Cell-surface Interfaces”的报告。 |
 |
2014年12月12日,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邹勃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高压超分子化学及其功能性研究”的报告。 |
 |
2014年12月9日,苏州大学刘庄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Nano-theranostics for imaging-guided photo therapy of cancer”的报告。 |
 |
2014年11月27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李宏斌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Rationally Designed Protein Hydrogels with Dynamically Tun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的报告。 |
 |
2014年11月27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Goran Ungar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Periodic and Aperiodic Tiling by Self-Assembling Molecules”的报告。 |
 |
2014年11月13日,我组博士后吴光鹭顺利完成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其博士后期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
2014年10月17日,“清华—Delft”功能材料双边研讨会在我系化学馆301报告厅隆重召开,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许华平副教授进行了题为“ROS responsive 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的精彩报告。我组同学积极准备并参加了此次会议。 |
 |
2014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ndrew K. Whittaker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Molecular Imaging Agents Responsive to In Vivo Signals”的报告。 |
 |
2014年10月13日,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秦立东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Molecular and Cellular Diagnostics via Innovative Microfluidics Biotechnology”的报告。 |
 |
2014年9月24日,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的Thomas McCarthy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Interface Science with Silicone Chemistry”的报告。 |
 |
2014年9月18日至21日,张希教授、许华平副教授和博士生谭欣欣、袁斌、黄泽寰及硕士生汪璐参加了在苏州大学举行的中德合作项目TRR61第六次国际研讨会。张希教授应邀做了闭幕式致辞。 |
 |
2014年9月15日,沙特国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学Niveen M. Khashab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107会议室做了题为“Electrostatic Self Assembly of Smart Nano Carriers”的报告。 |
 |
2014年8月9日至14日,张希教授博士生王广通、黄泽寰参加了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举行的美国化学会第248届学术年会。张希教授应邀做了有关“超两亲分子”、“可控超分子聚合”和“含硒高分子”的三个报告。 |
 |
2014年8月8日,“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多层次功能组装体构筑与动态调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中期评估会在文津国际酒店举行。 |
 |
2014年8月4日至7日,张希教授、许华平副教授和吴光鹭博士、博士生刘凯、曹玮、黄泽寰及硕士生徐俊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其中“分子自组装与软物质”分会由张希教授和刘鸣华研究员组织,许华平副教授做了关于“双硒键的动态交换”的邀请报告。 |
 |
2014年6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化学系的Jin Zhong Zhang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Novel Optical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Energy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报告。 |
 |
2014年6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的Jeremy K. M. Sanders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Adventures in Molecular Recognition:Dynamic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Supramolecular Nanotubes”的报告。 |
 |
2014年6月7日至11日,张希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9届国际大环与超分子化学学术会议,并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Based on Host-enhanc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From Monomers to Supramonomers”的大会报告。 |
 |
2014年6月3日,我组三位博士生韩朋、丁岩、刘凯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
 |
2014年5月至6月,我组博士后李飞、杨辉先后完成出站报告答辩,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两人博士后期间的工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
 |
2014年4月2日,《先进材料》杂志主编Peter Gregory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Publishing in Wiley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s:How to Maximise Your Success”的报告。 |
 |
2014年2月28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化学学院的Lee Cronin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Networking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的报告。 |
 |
2014年1月13日,日本NIMS的Thien H. Ngo博士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Functional Porphyrinoid Conjugates — A journey from Corrole Synthesis to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的报告。 |
 |
2014年1月8日,2013高分子所年终学术报告会于化学馆301报告厅顺利举行。我组的王广通、谭欣欣同学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高分子所全体师生在何添楼前合影留念并举行了晚间聚餐。 |
2013年 |
 |
2013年12月2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的王朝博士回到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Self-healing electronic skin and Lithium-ion battery”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11月18日至20日,我组杨柳林博士、杨辉博士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葫芦脲会议,并分别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
 |
2013年11月20日,美国阿克隆大学高分子工程系的Xiong Gong(龚雄)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High performance polymer solar cells through device engineering and novel materials”的报告。 |
 |
2013年10月21日,1987年诺贝尔奖得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Jean-Marie Lehn教授应张希教授邀请,来到清华大学化学系访问,并以“Perspectives in Chemistry: From Molecular to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owards Adaptive Chemistry”为题,融入自身的研究工作,宏观而又不失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故事。 |
 |
2013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中美化学会双边高分子会议在我系化学馆301报告厅隆重召开,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许华平副教授进行了题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 A Promising New Biomaterial?”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10月12日至16日,张希教授、许华平副教授和杨柳林博士、博士生韩朋、任慧峰和曹玮参加了在上海市东华大学举行的中国化学会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有关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许华平副教授做了含硒高分子方面的邀请报告,杨柳林博士做了有关超分子聚合物的口头报告,韩朋、任慧峰和曹玮同学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3年9月20日,德国明斯特大学physikalisches 纳米研究中心的Helmut Zacharias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Helical organic molecules: effective electron spin filters”的报告。 |
 |
2013年9月9日,第一届“清华—Bristol”纳米科学联合研讨会在我系化学馆301报告厅隆重召开,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许华平副教授进行了题为“Redox responsive 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 assemblies”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9月6日,美国乔治城大学化学系教授、《Langmuir》杂志高级编辑Richard Weiss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报告厅做了题为“Simple Molecules and Simple Chemistry Yield Complex Materials through Self-Assembly”的报告。 |
 |
2013年9月4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的Xing Yi Ling教授来到我系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Chemical etching and self-assembly of Ag nanowires to increase hot spots for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的报告。 |
 |
2013年6月30日至7月5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7届国际先进技术材料会议并作邀请报告。7月17至19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在日本冲绳举行的第一届“MONODUKURI”合成有机化学战略研讨会议并作邀请报告;7月29至30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在浙江嘉善举行的第三届复旦 - 华威大学大分子论坛并作邀请报告;9月4日至7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 |
 |
2013年7月5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Stuart J. Rowan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Using dynamic chemistry to access stimuli-responsive materials”的报告。 |
 |
2013年6月28日,吉林大学的李铭粟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Beyond molecules: from molecular assembly to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6月5日至8日,张希教授和博士生谭欣欣、曹玮、袁斌参加了在德国明斯特举行的第5届TRR61国际研讨会。在会议期间,谭欣欣做了单分子力谱方面的口头报告,曹玮和袁斌同学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3年5月29日,组内的博士生刘一流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各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其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
2013年5月21日至23日,张希教授、吴光鹭博士和博士生房若辰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第3届高分子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driven by host-enhanced π-π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的大会报告。吴光鹭和房若辰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3年5月17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李宏斌教授来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How does the simple metalloprotein rubredoxin unfold – a single 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perspective”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5月1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王朝博士回到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做了题为“A self-healing electronic skin”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5月14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姜绍义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Molecular understand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ultra low fouling zwitterionic-bas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5月5日至10日,张希教授和博士生丁岩、王广通、徐俊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2013年自组装与超分子化学戈登研究会议。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Supra-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的大会报告。丁岩、王广通和徐俊同学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3年4月21日至24日,中德功能超分子体系前沿联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举行。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并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driven by host-enhanc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的专题报告。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的 报告。 |
 |
2013年3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Adah Almutairi教授应许华平老师的邀请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The art of falling apart: exploiting nanomaterial disassembly for health sciences”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2月27日,日本东京大学的Laurean Ilies博士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Organoiron species in catalysis: C-H activation and related stories”的精彩报告。 |
 |
2013年1月15日,英国剑桥大学的Oren Scherman博士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Dynamic self-assembled materials in water”的报告。 |
 |
2013年1月15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Alexander(DeQuan) Li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 301 会议室做了题为“Photoswitching-enabled revolutionary imaging technologies impart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s in biological applications”的报告。 |
 |
2013年1月9日,2012高分子所年终学术报告会于化学馆301会议室顺利举行。组内的任慧峰、徐俊同学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高分子所全体师生在何添楼前合影留念并举行了晚间聚餐。 |
2012年 |
 |
2012年12月14日,组内的博士生吴光鹭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各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其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
2012年11月28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Steve Granick教授来我系访问 ,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Some surprises and open questions in materials chemistry”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11月28日,《先进材料》杂志主编Peter Gregory博士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Publishing in Wiley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s: how to maximize your succes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11月1日,法国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的Marie Paule Pileni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Nanocrystallinity and supracrystallinity: a real challenge”的报告。 |
 |
2012年10月31日,香港浸会大学的Wai-Yeung Wong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Multifunctional metallopolyynes and metallophosphors: from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 to application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10月26日,日本东京大学的Eiichi Nakamura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Organoelectronis research guided by new reactions and new molecul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10月25日,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Zheng-Rong Lu(吕正荣)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Peptide targeted paramagnetic chelates for MR molecular imaging”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10月20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Sankaran Thayumanavan教授来我系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Stimuli-sensitive polymeric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9月26日至29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了在合肥举办的第3届中法大分子和软物质双边研讨会。在会议期间,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 from molecular design to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9月17日,刘一流和徐俊参加了在北京中科院化学所举行的第3届Unilever-RSC功能材料科学国际研讨会。刘一流作了题为“Host-enhanc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 for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的报告。徐俊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工作。 |
 |
2012年9月4日,第1届Polymer Chemistry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举行。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全组师生组织并参加了此次会议。 |
 |
2012年9月2日至6日,张系教授和许华平副教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4届中德化学前沿研讨会。在会议期间,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Stimuli-responsive 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 assembli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8月30日,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Rein Ulijn教授来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Bio-inspired adaptive chemical system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8月28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Charl FJ Faul博士来我组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Designer function an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in electroactive material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7月9日至12日,许华平副教授和博士生刘凯参加了在英国华威大学举行的华威2012年高分子大会,会议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会议期间,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的报告,刘凯同学在最后一天的“华威—中国博士生论坛”上作了单分子力谱方面的报告。会后,许华平副教授和刘凯应邀访问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
 |
2012年7月4日,超分子创新群体学术报告会在化学馆301会议室举行。张希教授、王梅祥教授、李广涛教授、帅志刚教授和刘冬生教授及创新群体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三位教师和三位学生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创新群体全体师生在何添楼前合影留念并举行了晚间聚餐。 |
 |
2012年6月24日至29日,张希教授、许华平副教授和博士生刘一流、韩朋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举行的2012年世界高分子大会。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and polymer interactions”的大会报告,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的口头报告,刘一流和韩朋同学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2年6月7日,美国塔夫斯大学的许巧兵博士来我组交流访问,并在何添楼107会议室做了题为“Nano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ery and tissue engineering”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31日,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Harm-Anton Klok教授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Combating diseases with peptide-synthetic polymer conjugat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29日至31日,许华平副教授应邀参加了日本第61届高分子年会。从第56届年会开始,日本高分子学会开始邀请亚洲地区优秀青年学者作报告,许老师报告的题目为“Selenium-containing Polymers: from Molecular Design to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会后,许华平老师应邀访问了东京大学工学院。 |
 |
2012年5月29日,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Yuri M. Lvov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作了题为“Nanocontainers for sustained release of protective agents and drugs: tubes and capsul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29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晓东博士在何添楼406会议室进行了题为“Bio-inspired material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的吴奇院士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How free cationic chains promote gene transfection”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25日,组内硕士生邢义波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各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
2012年5月22日,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Jacob Klein教授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not what you think”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5月13日至18日,张希教授应邀出席了在日本仙台举行的第14届国际胶体与界面科学家联合会议。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Supra-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的大会报告。 |
 |
2012年4月25日,英国杜伦大学的Jonathan W. Steed教授来我组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Supramolecular gels: responsive soft material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4月13日至16日,张希教授、许华平副教授和博士生刘凯、邢义波参加了在四川大学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8 届学术年会。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出席了中荷超分子科学前沿联合研讨会并致开幕词;许华平老师被授予了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做了题为“含硒高分子与可控自组装”的邀请报告;刘凯和邢义波同学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2年4月11日, 清华—荷兰超分子科学前沿联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举行。张希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并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driven by host-enhance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的专题报告。全组师生组织并参加了此次会议。 |
 |
2012年4月3日,南澳大利亚大学的Jun Ma博士来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107会议室作了题为“From silicate layers to graphene platelets for polymer nanocomposites”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2月20日,日本东京大学的Koji Harano博士来我系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作了题为“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on functionalized nanocarbons: vesicles and crystal growth”的精彩报告。 |
 |
2012年2月12日至15日,张希教授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举行的2012年澳大利亚高分子科学会议。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Stimuli-responsive polymeric super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的大会报告。 |
 |
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我组许华平副教授榜上有名。本年度共有十人获此殊荣。 |
 |
2012年1月12日,2011高分子所年终学术报告会于化学馆301会议室顺利举行。系主任张希院士、高分子所所长石高全教授与所内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九位教师及九位学生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后高分子所全体师生在何添楼前合影留念并举行了晚间聚餐。 |
2011年 |
 |
2011年12月27日,来自美国阿克隆大学的Shi-Qing Wang教授来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进行了题为“What has happened in polymer rheology five years later: emergence of a new worldview”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2月26日,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霍峰蔚博士来我组访问,并在何添楼310会议室进行了题为“Imparting functionality to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s by controlled nanomaterials encapsulation”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2月1日, 来自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Steve Granick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为系内师生做了题为“Some curious aspects of soft and squishly matter”的学术报告。 |
 |
2011年11月22日, 欧洲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的Ivan HUC教授应邀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为系内师生做了题为“Foldamers: expanding the chemical space”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1月9日,来自厦门大学的田中群院士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我们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发现和发展历程中学到什么?”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1月2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江雷院士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仿生智能特殊浸润界面材料——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1月1日,“单分子力谱学术报告会”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召开。吉林大学张文科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崔树勋教授和南京大学曹毅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
 |
2011年10月22日,来自苏州大学的钟志远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生物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和基因载体”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10月19日,来自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Jeffrey Moore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进行了题为“The mechanophore: a functional π-system for mechanoresponsive materials”的学术报告。 |
 |
2011年10月16日,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Frank Würthner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Functional nanosystems based on dye aggregates”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9月15日,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David Hu教授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Ant rafts and other mater-repellent systems”的精彩报告。 |
 |
2011年9月,张希教授、许华平老师、张佳玮博士后和博士生任慧峰、王广通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在会议期间,张希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重主体增强型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新方法”的邀请报告,许华平老师做了题为“含硒高分子”的口头报告,张佳玮、任慧峰和王广通同学也以墙报的形式展示了各自的工作。 |
 |
2011年9月13日至14日,“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分子自组装与组装体的功能”“973” 计划课题验收报告会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进行。与会专家对于项目过去五年间取得的成绩予以了较高的评价。 |
 |
2011年9月6日上午,英国剑桥大学的Oren Scherman教授来我组进行交流访问,并在化学馆301会议室做了题为“Cucurbiturils at interface betwee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nd material science”的报告。下午,我组与Oren教授研究组联合组会在何添楼406召开,我组刘一流、刘凯同学,Oren组田丰、焦德智同学分别汇报了各自的工作。 |
 |
2011年9月2日至5日,张希教授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ISACS6 (International Symposia on Advancing the Chemical Sciences)会议,并做了题为“Super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的大会报告。全组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
 |
2011年8月6日,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Mitchell A Winnik教授在何添楼107会议室进行了题为“One-dimensional patterned nanowires of uniform length by self-assembly of coil-crystalline block copolymers”的报告。 |
 |
2011年6月22日,“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德化学会2011年化学前沿研讨会暨德国《应用化学》50周年庆祝会议”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举行。张希教授出席会议致开幕词,并做了题为“Super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的专题报告。许华平副教授担任会议的大会秘书。全组师生组织并参加了此次会议,王朝同学获得优秀墙报奖。 |
 |
2011年5月24日,组内五名博士生刘方、万鹏博、蒋振华、刘志华和王朝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各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于五名同学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
2011年5月8日至11日,张希教授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一届胶体与材料国际研讨会”,并做了题为“Superamphiphile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的大会报告。 |
 |
2011年4月5日,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Carsten Schmuck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向全系师生做了题为“Fascinatio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biomolecules to switchable nanoassemblies”的报告。 |
 |
2011年4月2日至6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Charl FJ Faul教授来我组进行交流访问。在此期间,Charl向全组师生做了液晶领域的系列讲座,令组内同学受益匪浅。 |
 |
2011年3月21日,来自荷兰特温特大学的Pascal Jonkheijm博士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向全系师生做了题为“Strategies for immobilization of biomolecules”的报告。 |
2010年 |
 |
2010年12月30下午,由我组承办的2010高分子所学术交流会于科技楼会议室顺利举行。化学系系主任张希院士,化学系高分子所所长石高全教授等高分子所全体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九名同学在此次交流会上做了精彩报告。交流会后高分子所全体师生在科技楼前合影留念并举行了晚间聚餐。 |
 |
2010年12月3日上午,来自巴西圣保罗大学的Osvaldo N. Oliveira Jr.教授在何添楼406会议室向全系师生做了题为“Use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 enhance the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biosensors”的报告。这是我组首次与巴西高校研究组进行合作交流。 |
 |
2010年11月22日,经过院系推荐、初评、现场答辩、校务委员会讨论等一系列严格的评审环节,“2010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组2009级直博生王朝凭借其出众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全面发展从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五名研究生特奖获得者中的一员。 |
 |
2010年10月31日,参与TRR61中德合作项目的中德博士生第二次交流会在清华大学丙所会议室举行。德国明斯特大学的Harald Fuchs教授、清华大学的张希教授,以及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的近四十名学生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
 |
2010年10月27-29日,第385次香山科学会议“功能超分子体系”分会在清华大学南侧的文津国际饭店召开。来自13个国家的60余位国内外科学家和50余位中外学生参加了此次香山科学会议。今年会议的主题为功能超分子体系:多层次的分子组装体,会议为期三天,由与会代表分别介绍自己进三年来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就近年超分子领域的发展进行交流。 |
 |
我组许华平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将层状组装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与微接触印刷技术相结合,制备了具有正电荷选择性吸附能力的高分子印章,实现了对正电荷离子的直接选择性转移和印刷。该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2010, 22, 2689。NPG Asia Materials于2010年9月13日以Research Highlight的形式对此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
 |
2010年9月6日,我组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志波研究员研究组联合组会在何添楼406举行。张希教授与李志波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组的研究兴趣,我组刘凯、韩朋同学,李志波研究组孙燕、雒春辉同学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 |
 |
2010年8月11日-15日,许华平副教授参加了由德国化学会和中国化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三次中德化学前沿研讨会。随后的15-17日,许华平副教授及其它6位中国学者又参加了在德国Konstanz举办的以材料为主题的卫星会议并做邀请报告。 |
 |
2010年7月18-21日,张希教授赴加拿大参加第13届有序分子膜国际会议(LB13),并做邀请报告。会议期间,张希院士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ichael Rubner教授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Mitsumasa Iwamoto教授当选为新一届有序分子膜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
2010年7月9-31日,德国明斯特大学化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Steffen Kanzler来华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其研究课题为就中德合作项目(TRR61)中两国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情况进行调研和科学分析。 |
 |
2010年6月24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和清华大学化学系共同主办的中英超分子化学前沿交流会在何添楼406举行。英国皇家化学会Sarah Thomas博士对学术报告的水平和此次中国之行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
2010年6月20日,张希教授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并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
 |
2010年6月14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系的Mitchell A. Winnik教授来我系访问,做了题为‘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as an Organization Motif for Quantum Dots: Ideas for a Model Nanoscale Light Harvesting System“的报告。 |
 |
2010年6月11日,组内三名博士生张义恒、高见、于莹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各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三位博士生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
2010年4月至5月,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Charl FJ Faul(英国布里斯托大学)、Gerhard Wilde教授与雷勇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以及马宏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先后受张希教授邀请为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师生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
 |
2010年4月22日,第八届“东方胶化杯”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我组王朝同学获得一等奖,并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感言。 |
 |
2010年3月18-27日,张希教授、许华平老师、马宁博士后和王朝博士生一齐前往美国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化学会年会。其中张希教授作为高级编辑参加了《Langmuir》杂志的年度编委会,其他各位老师和同学则在美国化学会年会上做了口头报告。 |
 |
2010年3月15日-20日,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Bart Jan Ravoo教授在我组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交流。在我组期间,Ravoo听取了组内的部分同学介绍他们近期的工作,给全组同学进行了三次主题新颖的授课,并向全系做了题为“Biomimetic materials and surfaces by molecular self-assembly”的学术报告。 |
 |
2010年1月29日下午,我组师生与人民大学化学系曹廷炳教授研究组召开联合组会。 |
2009年 |
 |
2009年10月26-31日,中美双边超分子化学青年学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共有23名超分子领域的青年学者,其中12名来自美国。张希老师在会上做了题为“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s for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的学术报告。 |
 |
2009年10月14日,日本东京大学的加藤隆史(Takashi Kato)教授应张希老师邀请来我系访问并做了题为“Self-Assembled Functional Materials: From Nanostructured Liquid Crystals to Bioinspir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s”的学术报告。 |
 |
2009年10月5-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德意志联邦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的中德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多层次的分子组装体:结构、动态与功能”(TRR61)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举行。中方项目主持人张希老师率团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会议博士生们自己组织了专门的博士生论坛,中德13位学生做了精彩报告,交流非常热烈。会议结束后,张希老师和许华平老师又与学生们一起赴荷兰特温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MESA+研究所Jurriaan Huskens教授课题组访问,并举行了一次联合组会。
|
 |
最近,我们利用可逆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成功制备了一种刺激响应性的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外界环境氧化还原下,此超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组装结构可以实现在无规聚集体和囊泡之间的可逆转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Chem. Commun. 2009, 5380-5382,并于9月2日被选为热点文章。 |
 |
2009年9月1-2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Alexander V. Kabanov教授与纳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法国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Marie-Paule Pileni教授先后来访,并为全系师生做了相应的学术报告。 |
 |
2009年8月19日至22日,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张希老师、许华平老师、刘一流和韩朋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议期间,张希老师被中国化学会授予“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并做了题为“分子自组装与有序薄膜”的大会报告。 |
 |
2009年8月10日至17日,“超越分子层次的化学:分子自组装与生物模拟”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4位院士、8位知名专家围绕“分子自组装及生物模拟”这一领域的发展做专题系列讲座与前沿进展报告,来自全国39个单位的230余名研究生、6位青年教师参加了课程学习和研究生学术讨论、学术交流活动。 |
 |
2009年7月18日至21日,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的Wim Dehaen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做了题为“Novel Heteracalixarenes Based on Pyrimidines”的学术报告。我们组与Wim组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双方已合作发表文章十余篇,互派交换研究生4人次。 |
 |
2009年6月12日,组内四名博士生宋波、蒋玉贵、王亚培和陈森林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答辩会上,四名同学分别对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介绍,顺利通过了答辩,并且得到在场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高度评价。 |
 |
2009年5月27日,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的James S. Nowick教授来我系访问并做了题为“Exploring β-sheet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s with chemical model systems”的学术报告。 |
 |
2009年3月底至4月初,多名外国知名科学家——T. Bronich (USA),H. Fuchs (Germany),J. Huskens (the Netherlands)等先后来我组讲学并面向全系做了公开报告,我们组很多同学与这些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收获颇丰。 |
 |
2009年1月20日,中国化学会在其网站公布了2008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名单。我组2004届博士毕业生,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的崔树勋博士榜上有名。
|
2008年 |
 |
2008年12月7日至11日,张希教授赴德国明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ünster)出席中德重大双边合作项目:“多层次分子组装体:结构、动态与性质”的启动仪式。
|
 |
2008年11月28日,“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分子自组装与组装体的功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中期评估会在文津国际饭店举行。 |
 |
2008年11月11日,荷兰著名超分子科学家Prof. E. W. Meijer (Bert)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therlands) 来我系访问,并向系里师生做了精彩报告。 |
 |
2008年10月30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Alexander V. Kabanov教授访问我系。 |
 |
2008年10月27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Joseph DeSimone教授来我系访问,并为我系师生做了精彩报告。 |
 |
2008年10月13日,美国ACS期刊Langmuir Symposium在理学院报告厅举办。 |